一、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
本专业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需要,掌握电子和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,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、组织能力和创新意识,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、较高地科学与人文素养、突出的创新精神和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、开发综合素质,能从事各类电子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、开发与应用,以及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。
二、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专业规格
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,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、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,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,具备设计、开发、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。
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、能力和素质:
1.熟练掌握本专业基本的理论、方法及专业知识。
支撑课程为6门理论课及相应课程实验加1项实践课:电路分析、模拟电子技术及实验、数字电子技术及实验、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、电磁场与电磁波、信号与系统、专业认知调查。
2.掌握本专业相关知识体系。
支撑课程6门理论课及相应课程实验:高频电子线路、自动控制原理、通信原理、数字信号处理、单片机原理及应用、信息论与编码。
3.熟练掌握本专业岗位操作技能,具备较强的岗位实践工作能力。
支撑课程5门实践课: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、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、微机原理课程设计、电子工艺实训、综合工程训练。
4.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单位相关设计、集成、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。
支撑课程2个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:每个模块5门课程。
5.具有一定的获取知识、运用知识和发展创新的能力。
支撑课程2项实践课、1系列学术活动及课外实践创新活动:毕业论文、毕业实习、系列学术报告及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创新活动。
6.达到专业岗位工作需求的其他能力和素质。
支撑课程3项实践课:工业见习、毕业实习、社会认知调查。
7.熟悉文献检索、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,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。
支撑课程1项实践课和相关的选修课:毕业论文、科技论文写作、科技文献检索、英文文献阅读。
支撑课程1项实践课和3门专业选修课:毕业论文、科技论文写作、科技文献检索、英文文献阅读。
综上,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专业规格通过12门专业必修课程、5门方向模块课程、10项实践课程、3门专业选修课程和1系列学术活动及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来实现。
三、主干学科
电子科学与技术、信息与通信工程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。
四、主要课程
高等数学、大学物理、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、单片机原理及应用、模拟电子技术、数字电子技术、信号与系统、通信原理、数字信号处理、电磁场与电磁波、信息论与编码等。
五、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
包括社会调查、课程实验、计算机上机、电子技术课程设计、电子系统设计、电子工艺实习、工业实习、毕业设计等。
六、主要专业实验
大学物理实验、电子技术实验、高频电路实验、信号与系统实验、通信原理实验、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、单片机原理实验、自控原理实验等。
七、修业年限及毕业最低修读学分
标准学制四年,弹性学制三至六年,毕业最低修读学分171分。
八、授予学位
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。
九、相近专业
通信工程。
十、专业教学计划安排表
表1 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
表2 课程类型、学时、学分及比例分配表
表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总表
表4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总表
上一条:电子信息工程(物联网方向)专业介绍
下一条: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(移动通信技术方向)专业本科培养方案
【关闭】